参观预约
首页 > 他山之石 浏览次数:

岳麓书院

岳麓书院为湖南长沙形胜大观。西晋以前,即有羽流道士在此拓建“福地”;泰始四年(268)佛教入山,创建麓山寺,从此,“禅灯不辍”,道林寺、南台寺、西林寺、景德寺等逐渐建立。唐末五代,战乱连年,麓山寺僧“思见儒者之道”,割地建屋,收藏经籍,使士人“得屋以居,得书以读”。儒家学者因佛教僧人资助读书山中,此即岳麓书院的前身。

 

 

宋开宝九年(976)潭州知州朱洞拓建寺僧之屋,正式创建岳麓书院。咸平二年(999)知州李允则扩建,增书楼,祀孔子,置田产,招六十余人肄业其中。四年,又得国子监经史书籍。至此,挟儒佛文化交融优势,岳麓形成讲学、藏书、祭祀、学田的基本规则。大中祥符八年(1015)山长周式以“学行兼善”,教授生徒数百人,而得真宗皇帝召见,拜国子主薄,使归教授,并赐对衣鞍马、“岳麓书院”匾额及内府藏书。最高统治者的褒扬,使其称闻天下,名冠宋初“天下四大书院”之首。北宋中期,在大兴官学运动时,它又与潭州州学、湘西书院连为一体,形成“潭州三学”体制,正式确立起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。

 

 

南宋乾道年间,张拭居院讲学,弟子甚众,岳麓成为影响甚大的湖湘学派的基地。三年(1167)朱熹应邀到院访学三月,朱张会讲,吸引学者千人,既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上不同学派会讲的天启,又表明它在全国学术地位的确立,朱张之学由此也成为岳麓数百年不变的学统。淳熙十五年(1188)、绍熙五年(1194)、嘉定十五年(1222),陈傅良、朱熹、真德秀等分别讲学于此,遂养成吴猎、赵方、彭龟年、游九言、游九功、陈琦、钟震、钟如愚、虞集、宋文仲等为代表的岳麓诸儒,他们构成湖湘学派的中坚,更以其经世致用、坚持抗金而彪炳史册。淳祐六年(1246),宋理宗再赐院额。德祐元年(1275)年元兵攻潭州,岳麓诸生据城共守,死者十之八九,院舍亦毁于战火之中。元至正二十三(1286)学政刘必大重建。延祐元年(1314)郡别驾刘安仁再修。其时的岳麓作为理学的大本营,倡导朱张之学,和白鹿洞一起,成为政府向北方一体推行理学和书院的榜样。

 

 

明初,书院废弃六十余年,至宣德年间始得渐次恢复。弘治七年(1494),院舍全面重建。正德年间,王守仁访院讲学,山长陈论创射圃,首修院志;守道吴世忠增设文庙,岳麓始得回复元气。嘉靖六年(1527)再度扩建,置学田2000余亩,规模空前。由此历隆庆、万历、天启三朝,王门弟子王乔齢、季本、张元忭、邹元标等先后讲学,岳麓演成传播阳明心学的讲坛。至崇祯年间,山长吴道行“以朱张为宗”,与东林书院遥相呼应,复倡理学,培养了王夫之等一代学者。

 

 

 清顺治九年(1652)书院重建招生。此后两百余年弦歌相续,办学不断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7)、乾隆九年(1744),皇帝分赐“学达性天”、“道南正脉”匾及大量图书;雍正十一年(1733)得帑金一千两,建为省城书院;道光十三年(1833)增设湘水校经堂,专课经史,以经义、治事、辞章分科试士;咸同之际,院藏图书达14130卷。其时的名山长李文炤、王文清、旷敏本、袁名耀、罗典、欧阳厚均、丁善庆等,皆湖南名宿;著名生徒陶澍、魏源、贺长龄、曾国藩、胡林翼、左宗棠、郭嵩焘、刘长佑等,均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。

光绪年间,岳麓适应时世而求变通。王先谦主院期间(1894-1903)注意时务,倡导新学,设算学、译学,开始近代化变革历程。二十九年(1903)改为湖南高等大学堂。辛亥革命后,几经演变,成为今日湖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
1989年岳麓书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向游人开放。作为高等学府,它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,开展书院文化和思想史为主的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活动。

(摘录自《中国书院》)

CopyRight 2008 东林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7535号 Email:donglinshuyuan163@163.com